集合 Set
集合是一種抽象資料型別(Abstract data type),概念衍生自數學的集合論,和陣列類似,為不同元素所組成的資料結構,不同在於集合有些重要的特性:
- 無序性:集合內各元素無特定排序或排序不重要。
- 互異性:集合內每個元素且只能出現一次。
一般來說,集合的實作會盡量貼近集合論中的有限集合定義,本次實作同樣遵照數學定義。
本次實作的程式碼置於
rust_algorithm_club::collections::HashSet
API 文件中。
架構設計
以雜湊表為底層容器
集合能以許多不同的資料結構實現,通用的集合實作多會最佳化取得、增加、移除元素等運算,這讓我們想到了「雜湊表」,雜湊表正是能將集合運算最佳化的一種資料結構,我們將借用雜湊表作為底層儲存容器,進一步實作集合。
你可能好奇,集合明明只有元素,並沒有鍵值對,跟雜湊表有啥關係?讓我們回想雜湊表一個重要的特性:每一個鍵(key)只會出現一次,利用雜湊表這個特性,即可達成上述集合兩大特性。
既然選用雜湊表作為底層容器,集合的結構體就非常簡單了,我們可以將集合想像為在 HashMap 薄薄的一層封裝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struct HashSet<T> where T: Hash + Eq, { hash_map: HashMap<T, ()>, } }
比較特別的是雜湊表的鍵值,這裡使用空的 tuple ()
,也就是以 unit type 作為雜湊表之值,只要將集合的元素作為雜湊表鍵,忽略對應的值,就是貨真價實的集合結構。
不佔空間的 Unit Type
這樣多儲存一個 ()
會不會造成額外的儲存空間負擔?事實上,Unit type ()
在 Rust 語言中是一種 Zero Sized Types (ZSTs),在編譯時期 Rust 會將 ZST 當作一種型別來操作,但真正輸出的機器碼中,ZST 並不會佔用任何運算空間。Set = HashMap<T, ()>
完全體現了 Rust 零成本抽象的語言特性。
基本操作
身為一個容器,集合有以下幾個基本操作:
new
:初始化一個集合。contains
:檢查集合內有無特定元素。is_empty
:檢查集合內是否沒有任何元素。insert
:新增一個元素。remove
:移除特定元素。len
:檢查集合內的元素數目。iter
:產生一個疊代集合內所有元素的疊代器。
這些基本操作的實作上,只是對雜湊表的簡單封裝,詳細實作可以參考 HashMap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impl<T> HashSet<T> where T: Hash + Eq, { pub fn len(&self) -> usize { self.hash_map.len() } pub fn is_empty(&self) -> bool { self.hash_map.is_empty() } pub fn insert(&mut self, value: T) -> bool { // 1 self.hash_map.insert(value, ()).is_none() } pub fn contains<Q>(&self, value: &Q) -> bool // 2 where T: Borrow<Q>, Q: Hash + Eq + ?Sized, { self.hash_map.get(value).is_some() } pub fn remove<Q>(&mut self, value: &Q) -> bool // 3 where T: Borrow<Q>, Q: Hash + Eq + ?Sized, { self.hash_map.remove(value).is_some() } pub fn iter(&self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// 4 self.hash_map.iter().map(|(k, _)| k) } } }
insert
將元素置於 key 上,value 則設為()
。contains
利用HashMap::get
回傳的Option<()>
判斷是否已有該的元素。remove
同樣直接呼叫HashMap::remove
,並透過回傳Option<()>
判斷實際上是否有移除任何元素。iter
則直接利用HashMap::iter
並捨棄 value。
集合運算
電腦科學的集合型別衍生自集合論,當然也得符合集合代數(set algebra)的特性,和算術的加減乘除,集合也有自己的二元運算,我們會實作以下幾個基本方法:
intersection
:交集,A ∩ B 定義為 A 與 B 共有的元素。union
:聯集,A ∪ B 定義為 A 與 B 所有的元素。symmetric_difference
:對稱差集,定義為 A △ B = (A ∪ B) - (A ∩ B),就是只出現在 A 或 B,不會在兩集合內同時出現的元素。difference
:差集,A \ B 定義為 A 中所有未在 B 中出現的元素。
此外,也會介紹許多方便的方法:
is_disjoint
:兩集合是否不交集。is_subset
:包含於 ⊆,是否為子集。is_superset
:包含 ⊇,是否為超集。
哇!好多方法要實作。那就事不宜遲!
實作聯集
第一次嘗試 - 建立新的聯集集合
要取得兩個集合的聯集,最直覺的想法可能是創造一個新的集合,再把 A 和 B 兩個集合的元素通通 insert
進去,就像這樣: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// 利用 Clone 實現的聯集。完整實作見 bit.ly/caab7fb pub fn union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HashSet<T> { // 複製一整份 other 到新的 set let mut new_set: HashSet<T> = other.clone(); // 把現有的 item 一一塞到新的 set,重複的 item 會直接覆寫掉 self.hash_map.iter().for_each(|(k, _)| { new_set.insert(k.clone()); }); // 回傳 self 與 other 的聯集 new_set } }
然而,上述做法有兩個缺點:
- 建立了一個全新的 HashSet 實例,花了額外的時間與空間
- 必須為
HashSet
和 item 的型別T
額外加上Clone
trait 的限制
因此接下來我們嘗試利用 Rust 的 iterator
的特性實現更節省資源的版本!
更多詳情可參考實作過程的討論串與第一次嘗試的完整實作。
第二次嘗試 - Lazy Iterator
有了第一次嘗試的經驗,第二次決定讓 union()
回傳一個 lazy iterator,會疊代聯集的元素,必要才從疊代器收集所有元素,再建立新的集合,如此可以節省許多運算資源。
至於實作步驟,我們可以:
- 先製造一個疊代器,包含所有
other
集合的元素,但過濾掉與self
共有的元素。 - 再將
self
的疊代器與步驟一產生的疊代器,利用Iterator::chain
連起來。
這樣其實就是 other \ self
這個差集,加上 self
自身,剛好就是聯集。程式碼如下: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// 使用 impl trait 語法,避免宣告不同疊代器型別的麻煩。 pub fn union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// 實際上就是差集 let other_but_not_self = other.iter().filter(|item| !self.contains(item)); // 差集 + self 本身 self.iter().chain(other_but_not_self) } }
Lifetime Elision
但很不幸地,Compiler error E0623(甚至查不到 E0623 是什麼)。
error[E0623]: lifetime mismatch
--> src/collections/set/mod.rs:117:48
|
117 | pub fn union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
| ----------- ^^^^^^^^^^^^^^^^^^^^^^^^
| | |
| | ...but data from `other` is returned here
| this parameter and the return type are declared with different lifetimes...
是 self
與 other
的生命週期不同導致,當這兩個集合的疊代器被 chain 起來後回傳,編譯器無法確認 Iterator 的 Item 生命週期多長。你可能很好奇為什麼 self
與 other
生命週期不同,事實上,Rust 為了讓語法輕鬆一點,允許函數省略部分生命週期標註,這個行為稱作 Lifetime Elision,會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加註生命週期,其中有一條是「每個被省略的生命週期都會成為獨立的生命週期」。因此,union()
加上被省略的生命週期,會長得像: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union<'a, 'b>(&'a self, other: &'b 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'a ??? &'b ???T>; }
於是乎,編譯器無法理解 Iterator<Item = &T> 的 &T
到底生命週期是 ’a 還是 ’b,就不給編譯。
解法也很簡單,合併 self
與 other
的生命週期到同一個,不論是語意上(兩個集合至少活得一樣長)還是編譯條件都說得通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// 加上 'a ,讓 self、other 的生命週期至少在這個函數內一樣長 pub fn union<'a>(&'a self, other: &'a 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let other_but_not_self = other.iter().filter(|item| !self.contains(item)); self.iter().chain(other_but_not_self) } }
更多 Lifetime Elision 的資訊,可以參考 Rust 黑魔法 Nomicon 與 Rust TRPL 的解釋,還有相關的 RFC 可以看。
move
closure
解決了生命週期,編譯看看就知道誰沒穿褲子。Compiler error E0373,是野生的 borrow checker!
error[E0373]: closure may outlive the current function, but it borrows `self`, which is owned by the current function
--> src/collections/set/mod.rs:118:53
|
118 | let other_but_not_self = other.iter().filter(|item| !self.contains(item));
| ^^^^^^ ---- `self` is borrowed here
| |
| may outlive borrowed value `self`
|
note: closure is returned here
--> src/collections/set/mod.rs:119:9
|
119 | self.iter().chain(other_but_not_self)
| 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^
help: to force the closure to take ownership of `self` (and any other referenced variables), use the `move` keyword
|
118 | let other_but_not_self = other.iter().filter(move |item| !self.contains(item));
讓我們嘗試理解,當我們回傳 iterator 時,整個過濾共同元素的 closure 會連帶一起回傳,若 closure 沒有使用 move
關鍵字修飾,編譯器會嘗試以傷害最小的方式去捕獲變數,在這裡會是 immutable borrow &T
捕獲。這裡的 self
實際型別是 &'a mut HashSet<T>
,可以想像成 closure 捕獲了 &(&'a mut HashSet<T>)
。
Rust 編譯器遇到 closure 需要捕獲變數時,如果沒有用
move
修飾,會嘗試使用以下順序來捕獲:&T
>&mut T
>T
。若用了move
修飾,則會直接將所有權轉移進 clousure 中,也就是捕獲T
。
可惜的是,多出來的這層 borrow 並沒有相同的生命週期 'a
,編譯器無法識別它會活到什麼時候,可能 self
的資源已被釋放,但 closure 還沒結束,有機會產生 dangling pointer,編譯器因此禁止這種危險操作。
編譯器也十分好心地提示,只要使用 move
關鍵字,將 self
的所有權轉移至 closure 中,就能避免生命週期不一致的問題。你可能有些疑惑,把 self
move 進 closure 之後,self
不就會被 drop 釋放掉了?可以這樣理解,轉移進 closure 的型別是整個 self
,也就是 &'a mut HashSet<T>
型別,解讀為編譯器將 self
的型別看作新的 owned type,所有權可合法轉移,但底層仍保留指向原始資料的 borrow,巧妙避開生命週期問題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union<'a>(&'a self, other: &'a 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// 用 move 修飾 closure // self(&'a HashSet<T>)被整個轉移進 closure let other_but_not_self = other.iter().filter(move |item| !self.contains(item)); self.iter().chain(other_but_not_self) } }
實作交集、差集與對稱差集
呼,上面解決了最困難的生命週期和 borrow checker 問題,接下來的實作只要關注數學上的集合定義就能輕鬆解決了。
首先,交集的定義為「你有,而且我也有的」,簡單,疊代 self
並過濾出 other
也有的元素就好,秒殺!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intersection<'a>(&'a self, other: &'a 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self.iter().filter(move |item| other.contains(item)) } }
再來是差集,概念是就是「我有,但你沒有的」,一樣疊代 self
並過濾出 other
沒有的元素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difference<'a>(&'a self, other: &'a 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self.iter().filter(move |item| !other.contains(item)) } }
剛剛實作 union
有用到差集,我們可以稍微改寫,讓 union
的程式碼更神清氣爽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union<'a>(&'a self, other: &'a 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// self ∪ (other \ self) self.iter().chain(other.difference(self)) } }
最後,對稱差集可以透過組合上面的操作算出,可以是:「我有加上你有的,減去我們共同有的」,也可以是「我有但你沒有的,加上你有但我沒有的」,這裡我們選擇第二種實作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symmetric_difference<'a>(&'a self, other: &'a HashSet<T>) -> impl Iterator<Item = &T> { // (self \ other) ∪ (other \ self) self.difference(other).chain(other.difference(self)) } }
整個集合的基礎在這邊大功告成了!
子集、超集與不交集
經歷 Rust 編譯器的摧殘,來實作比較簡單的方法吧。集合運算常要比較兩個集合的關係,例如 A ⊆ B 代表 A 是 B 的子集,定義是 A 裡面的元素 B 都有。
我們先來實作 is_subset
檢查 self
是否為 other
的子集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is_subset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bool { // 若 self 的元素比 other 多,就不可能是 self ⊆ other // 所以提前回傳 false if self.len() > other.len() { return false; } // 利用 all 確認 other 內包含 self 的所有元素 self.iter().all(|item| other.contains(&item)) } }
is_superset
檢查 self
是否為 other
的超集就更簡單了,只要把 is_subset
反過來使用就行了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is_superset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bool { // self ⊇ other = other ⊆ self other.is_subset(self) } }
最後,我們常會檢查兩個集合是否沒有交集(disjoint),這個方法只要檢查交集 intersection()
疊代器的長度是否為 0 就可以了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is_disjoint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bool { self.intersection(other).count() == 0 } }
二元運算與運算子
上面的方法好冗,能不能和 Python 一樣,用簡單明瞭的語法操作集合的二元運算?當然行,Rust 的表達性很強,完全不輸 Python,透過運算子多載(operator overloading)。
運算子多載
Rust 提供許多 trait 供使用者多載運算子,可以簡化集合的二元運算:
set | other
:bitwise or 運算子,效果同union
聯集。set & other
:bitwise and 效果同intersection
交集。set - other
:substraction 運算子,效果同difference
差集。set ^ other
:bitwise xor 運算子,效果同symmetric_difference
對稱差集。
由於四個運算子實作的概念相同,這裡挑 |
bitwise or 來解釋如何客製化運算子邏輯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// 實作 BitOr 多載 `|` 運算子 impl<'a, 'b, T> BitOr<&'b HashSet<T>> for &'a HashSet<T> where T: Hash + Eq + Clone, // 實作 Clone 讓 Set 可透過 FromIterator 建立實例 { type Output = HashSet<T>; fn bitor(self, rhs: &'b HashSet<T>) -> Self::Output { // 利用 FromIterator 提供的 collect() 蒐集元素,產生新 Set self.union(&rhs).cloned().collect() } } }
- 要多載 bit or 運算子,代表型別要實作
BitOr
trait。 - 由於運算子的 required method 通常會 consume
self
的所有權,因此我們要在 impl 動手腳,改以&HashSet<T>
作為BitOr
實作的對象。 - 為了簡化實作,交集聯集等運算子改為產生一個新的 Set 實例,也就是說,
T
泛型型別需要實現Clone
trait,才能複製舊的值產生新的 Set。
多載運算子,可以參考 Overloadable operators 一頁的說明。
比較運算子
除了交集、聯集等運算,我們還可以實作集合間的比較,作為檢查是否為子集或超集的運算子。
A <= B
:效果同is_subset
,A 是否為 B 的子集 A ⊆ B。A < B
:A 是否為 B 的子集且不等於 B,等同於 A ⊂ B。A >= B
:效果同is_superset
,A 是否為 B 的超集 A ⊇ B。A > B
:A 是否為 B 的超集且不等於 B,等同於 A ⊃ B。
但眼尖的 Rustacean 肯定會發現,std::ops
裡面根本沒有 lt
、gt
等比較運算子。Rust 的「比較」是透過實作幾個 Trait 後,自動推導生成的方法,這些 trait 放在 std::cmp
module 中,分別是Eq
、ParitalEq
、Ord
,以及 ParitalOrd
。
在開始介紹如何實作比較前,先讓複習一下離散數學學到的二元關係:
若 ∼ 為一種二元關係,A 為任意集合。
- 自反性(Reflexive):對所有 x ∈ A : x ∼ x。
- 對稱性(Symmetric):對所有 x, y ∈ A ,若 x ∼ y 則 y ∼ x。
- 傳遞性(Transitive):對所有 x, y, z ∈ A ,若 x ∼ y 且 y ∼ z 則 x ∼ z。
- 反對稱(Antisymmetric):對所有 x, y ∈ A,若 x ∼ y 且 x ≠ y 則 y ∼ x 不成立。
Rust 中的相等關係有其理論背景,Eq
就是數學上的 Equivalence relation,須符合自反性、對稱性,及傳遞性;與之對應的是 PartialEq
,Partial equivalence 具有對稱性和傳遞性,但並無自反性,有名的例子是 IEEE754 的浮點數 定義了 NaN == NaN -> false
,浮點數因此不符合自反性定義。
回到集合,集合論中的集合相等(set equality)定義為:x = y ⇒ ∀z, (z ∈ x ⇔ z ∈ y),也就所有屬於集合 x 的元素必屬於集合 y,反之亦然。因此,集合相等具有自反性、對稱性、傳遞性。實作 ==
運算子,我們會
- 比較集合 x, y 內元素數目(cardinality)是否一致,以及
- 疊代集合 x,並檢查是否每個屬於 x 的元素都屬於 y。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impl<T> PartialEq for HashSet<T> where T: Hash + Eq, { fn eq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bool { // 1. 檢查 cardinality,不同長度就不可能相等 if self.len() != other.len() { return false; } // 2. 利用 Iterator::all 確保每個 self 的元素都屬於 other。 self.iter().all(|item| other.contains(&item)) } } /// `Eq` 並沒有 required method,只要實作 `Partial::eq` 方法,就能直接推斷出 `Eq`。 impl<T> Eq for HashSet<T> where T: Hash + Eq {} }
與相等關係相同,Rust 的排序關係同樣有理論依據,Ord
是數學上的 Total order,符合反對稱性、傳遞性,以及 connex relation;而 ParitalOrd
則接近數學上的 partial order,Rust 的文件中描述該 trait 須符合反對稱性與傳遞性。
Connex relation:在集合 X 下,所有 (x, y) pair 都會符合 x ∼ y 或 y ∼ x 的關係。在排序關係上,意指不是 x ≥ y 就是 y ≥ x。
要把集合的「包含於但不相等」關係 ⊂ 映射到排序關係 x < y
前,先來檢驗 ⊂ 有什麼特性。
- 具反對稱性:若 x ⊂ y 且 x ≠ y 則 y ⊄ x,換句話說,若 x ⊂ y 且 y ⊂ x 則 x = y。
- 具傳遞性:若 x ⊂ y 且 y ⊂ z 則 x ⊂ z。
- 不具 connex relation:若 x = {1,2}, y = {3,4},則 x, y 無法以 ⊂ 表示兩者間的關係。
很明顯地,「包含於但不相等」符合 partial order 但不是 total order。我們選擇實作 PartialOrd
trait,其有一個 required method PartialOrd::partial_cmp
。
partial_cmp
回傳Option<Ordering>
,因為兩個集合可能無交集,導致無法相互比較。- 先檢查
other
是不是子集,再檢查是不是長度相同,得到兩個bool
。 - 有了上述兩個
bool
,就可以用 pattern matching 把所有情況列舉出來。- 是子集且同長度:相等
=
。 - 是子集但長度不同:包含於 ⊂(
<
)。 - 不是子集但長度相同:不相交(disjoint)。
- 不是子集且長度不同:先假設 self 是 other 的超集,再透過
Option::filter
過濾,是超集則回傳Some(Ordering::Greater)
,不是則回傳None
。
- 是子集且同長度:相等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impl<T> PartialOrd for HashSet<T> where T: Hash + Eq, { fn partial_cmp(&self, other: &HashSet<T>) -> Option<Ordering> { // 1 let is_subset = self.is_subset(other); // 2 let same_size = self.len() == other.len(); match (is_subset, same_size) { // 3 (true, true) => Some(Ordering::Equal), (true, false) => Some(Ordering::Less), (false, true) => None, _ => Some(Ordering::Greater).filter(|_| self.is_superset(other)), } } } }
實作 PartialEq
,Eq
與 PartialOrd
後,我們的集合型別終於能和 Python 的集合互別苗頭,有更高層次的表達性!
有人可能會認為,比較運算還要透過
partial_cmp
判斷Option
多麻煩,事實上,C++ 20 也帶來了<=>
運算子以及 three way comparison 衍生的各種型別,partial order 或 parital equal 可說是更精確且必要的比較運算,也是一種趨勢。
效能
以雜湊表為底層儲存容器的集合,各操作複雜度如下
Operation | Best case | Worst case |
---|---|---|
insert(v) | $O(1)$~ | $O(n)$ |
remove(v) | $O(1)$~ | $O(n)$ |
contains(v) | $O(1)$ | $O(n)$ |
union | $O(n)$ | $O(n)$ |
intersection | $O(n)$ | $O(n)$ |
difference | $O(n)$ | $O(n)$ |
symmetric difference | $O(n)$ | $O(n)$ |
$n$:資料筆數。
$v$:資料值。
~:平攤後的複雜度(amortized)。
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複雜度,與其底層儲存容器的實作有關,本次集合實作只是對雜湊表的簡單封裝,詳細演算法複雜度可以參考 HashMap。
參考資料
- Rust Documentation: HashSet
- Python 3: Set
- Wiki: Set theory
- Venn diagrams are screenshoot from Wikipedia via public domain.